翼城縣政協主席董玲反映:在國家重大公共衛生危機事件面前,公立醫院和民營醫院都應承擔同樣重要的社會責任。當前,全國的疫情防控工作中,解放軍醫院以及各個省市的公立醫院的醫護人員們奮戰在疫情防控一線。雖然很多的民營醫院也紛紛請戰并參與到了疫情防控工作當中,但媒體上卻鮮有報道民營醫院加入這場抗擊疫情的戰役中。特別是北京和睦家醫院(民營醫院)被公布為發熱定點門診醫院后,卻宣布“發熱門診要升級改造,暫停服務”的事件,引發了人們對民營醫院的詬病。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民營醫院已經成為建設“健康中國”的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自2015年開始,民營醫院的數量開始超過了公立醫院,2017年末,全國公立醫院1.2萬家,民營醫院數量已經達到1.8萬家。2019年6月,國家衛健委等十部委發布了《關于促進社會辦醫持續健康規范發展的意見》中提出,“各地要嚴格控制公立醫院數量和規模,為社會辦醫留足發展空間”。
實際上,在疫情面前,中國醫療衛生機構沒有公私之分。當前,有很多的民營醫院都主動紓解國難,積極參與防控疫情,擔起了應有的社會責任。但是,由于缺乏明確的法律法規和制度約束與要求,民營醫院不可能如同解放軍醫院和公立醫院那樣召之即來,我們也不能站在道德制高點上對民營醫院進行“道德綁架”和負面評判。
為此建議:應從法律法規的層面,建立、健全、完善公立醫院和民營醫院在重大疫情防控工作中的責任分工,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疫情防控法律體系,提高疫情防控法治化水平,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